堂會歷史
【引言】
自1984「中英聯合聲明」以降,「1997」、「港人治港」等詞成為歷代香港人掛在嘴邊放在心上的關鍵字。從「八九」一片愁雲慘霧,到「九七」一片撲朔迷霧。不少港人在信心危機的霧霾裏選擇遠走他方,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移民潮;與此同時,選擇或被迫留守本地的港人也同樣前路茫茫、人心惶惶。然而歷世歷代真教會的信仰典範,正是在動盪世局裏、在惶惑不安之中展現,不曾抽離於現實的崩壞處境,同時又受命於基督,致力活出天國的美善價值。而且,正如保羅勸勉腓立比教會所言,信徒無論落在何等樣的處境,總要常常喜樂——此「樂」固非放棄治療、縱情聲色以致樂不思蜀之樂,而是有主同在、與主同行以致安貧樂道之樂。
基督教善樂堂誕生於此香港治權更替的歷史時空,她的命途、她的使命註定要和整個香港的命運緊緊結連在一起。誠然,一個真實的信仰群體走在一起,不會純粹由於世上發生的大事,而是看見這些事之於自身和自身所屬之群體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看見這些事背後掌權的是誰、祂又應許這群體何去何從。與此同時,故事一直發展下去,這個群體、這個小堂會內裏的人、事、物也經受推移演變,不斷拷問各人與身邊肢體的關係,也要求他們審視自己與教會之首——基督的連結。
【一】1997-2014年:不想回憶,未敢善忘
1950至70年代,由反右、四清、文革、大飢荒等政治、經濟及民生問題觸發的幾波偷渡潮,組成香港人口一個重要的成分。與此同時,國共政權轉移亦迫使中國內地差會與宣教士紛紛撤至深圳河以南;他們秉持百多年來內地宣教佈道的基本模式走進本港社區,辦學、濟貧,與當時的香港政府維持良好互信,宛如合作夥伴關係。各大宗派、堂會自此也落地生根,一步步發展起來。
1989年起,香港普羅大眾年復年忍痛重溫那個使人心碎的日子;本地教會也開始對世俗權勢存有戒心。到97前後,許是膚色、祖籍、文化等因素使然,加上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表象,「大中華」情結籠罩香江,港人(包括信徒)普遍對於「回歸」尚有寄望。教會在港人模糊未清的身份認同下摸索前行,在變化中嘗試適應。
在「不想回憶,未敢忘記」的集體情志與氛圍下,不少本地信徒正竭力實踐「歡欣,歡欣,主來同行;苦甘與共,眾生前行」(《以馬內利來臨歌》歌詞﹐梁臻階譯)的志願。參照舊約一眾先知,教會本應擇善固執,與同胞共承歷史記憶,即使何等不堪回首;同時她又要逆流而上,活出超然於歷史傷痕的喜樂與平安,展現天國子民獨有的信心、盼望和仁愛。
這是基督教善樂堂故事的起點。
基督身子,肢體者眾
在母會(基督教香港潮人生命堂)牧者林俊牧師鼓勵下,林國璋傳道(2003年始受按為牧師)在他土生土長的筲箕灣創辦基督教善樂堂,以「神本為善」(取自詩篇100:5)及「以神為樂」(取自詩篇37:4)作為堂會命名的根據,表述擇善固執、逆流而上的建堂初心;並以義務傳道名義擔當堂主任一職。
1997年12月7日,基督教善樂堂舉行第一次主日崇拜。翌年(1998)3月9日正式註冊成立「基督教善樂堂有限公司」,同年7月14日獲批成為非牟利團體(俗稱「88牌」);到年底(12月6日)時有九位弟兄姊妹受洗、八位弟兄姊妹就任堂務委員。1999年7月購置香港筲箕灣道324號潤⺠商業中心一樓全層作發展會務之用;及至2007年再購入同廈四樓全層。上述創堂歷史乃明文記載於1999年9月5日下午一時半舉行的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紀錄上。該次會議共有17名會員出席;會議上亦進行董事選舉,從12位候選人中選出四人成為首屆董事。基督教善樂堂從一開始便是屬於眾人的教會,是在眾人見證下,由眾人所組成。
五湖四海,共聚一堂
坐落筲箕灣的基督教善樂堂,並非一味吸納筲箕灣或東區的教友;事實上住在本區的弟兄姊妹反屬少數,大多數善樂人來自港九新界以至離島各區。可見善樂人不是基於「就腳」,而是受這裏其他的特質吸引而加入。有人嚮往小堂會的親密關係。有人認同我們對社稷大事的關懷及參與。有人欣賞這裏的文字。有人喜歡這裏的藝術氣息。有人享受崇拜的詩歌與程序。固然也有人是受親友介紹邀約而來的。
換個角度看,來自不同背景、帶着不同願景的善樂人,正好豐富了善樂的面向,除了情智理並重的講壇與牧養,各樣事工漸漸發展起來:糅合世界不同文化、高質素又雅俗共賞同參與的聖樂與崇拜、入世而關注群體的文字工作、近至香港社區中國內地遠至東非的宣教、凝聚信徒的體育事工。
堂委時期,齊點家燈
創堂以來,堂內大小事務由堂務委員會擔當;到2015年底第一屆執事由選舉產生,堂會始由堂委制轉為執事制。早年因人數不多,弟兄姊妹主要以個別應邀的途徑加入堂委會;其後(2008)選舉制度確立,每屆名額以12人為上限。從1997到2015年間,歷屆擔任堂務委員的弟兄姊妹超過40人,任期由不足一年至連續十數年不等,其中不少都是初出茅廬的青年。從創會直至2018年,林國璋傳道/牧師一直擔任歷屆堂議會主席(即堂主任);其妻文慧嫻(善樂人素稱「Lisa姐」、「慧嫻姐」或「師母」)則義務管理教會財政,直至2014年病重為止。
1999年購入一樓堂址時,善樂幸得堂內外不少熱心人士以奉獻或免息借貸方式資助;後來購置四樓情況亦相若。為償還上述貸款以及向銀行供款,本堂感激教友及有心人士持續奉獻支持。時至2019年下半,本堂兩層物業的銀行供款幾近完成;及後2021年4月,所有來自堂內外人士的免息貸款亦已全數清還。
【二】2014-2018年:淚雨傘別,擇善固執
從2014年到2016年,香港社會持續動盪,社會上矛盾衝突日趨兩極與白熱化。2017年起,基督教善樂堂內部也醞釀着軒然大波,在在考驗每個善樂人的信仰是否表裏如一,亦挑戰善樂人重構自己的教會觀,在分岔路口痛作抉擇、在困境之中蹣跚前行。
情俠、哲客、行牧:傘下結緣,捨命顧羊
2014年2月16日(主日),仍在崇基學院神學院任教的陳龍斌博士首次應邀來訪善樂,以客席講員身分講道。
數月後,雨傘運動席捲全城。烽火漫天時,林牧師在街頭巧遇陳博士,惺惺相惜,遂邀請他加入善樂教牧團隊;陳博士爽快答應出任本堂義務傳道,此後不久,一家四口旋即投入本堂的團契生活,與善樂人融洽相處。陳博士又積極參與堂內外事工,從「守護兄弟行動」到善樂足球隊,屢屢見其身影。此後,陳博士也一直活躍於善樂講壇,憑真才實學闡釋真道。
詎料到了後來、當陳博士應林牧師主動邀請加入董事會(2016年2月)以及受按為牧師(2017年10月)之時,各種對他不利的傳聞卻日漸在坊間發酵。然而,陳龍斌博士之所以成為董事及受按為牧師,均為林國璋牧師主動提出的意願;堂議會亦一直順應林牧師的原意,並且根據2016年10月周年會友大會上通過的合法議案,如期推動並完成按牧程序,履行林牧師與善樂堂對陳龍斌博士當盡之義。可惜到這階段,流言蜚語覆水難收,傷害已然造成;陳牧師及其家眷深陷風波之中,備受無妄之災。
即使如此,陳龍斌牧師仍然緊守牧職,履行他在按牧典禮上的誓言,在善樂腹背受敵的日子裏堅決不離不棄。由始至終、時至今日,陳博士/牧師在善樂未曾向任何人收取過分毫利益,包括任何形式的薪酬、津貼、資助或報銷。
無可奈何,分道揚鑣
與此同時,善樂眾領袖也同樣備受攻擊;有人將事件說成「叛變」、「奪權」、「奪產」、「逼宮」。事實上眾牧執一直竭盡所能開放溝通平台,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希望能避免事態升溫。可惜當事人似乎從未理解/理會堂議會的善意。數番嘗試溝通的努力過後,對方非但不領情、不合作,更變本加厲地在外間造謠抹黑本堂以及陳龍斌牧師。
上述記敍之細節不在此贅,詳見於
【三】2018-2019年:還我身分、善後重建
分道揚鑣後,瀆職事件遺下的法律危機尚未解除;而時至今日欺凌抹黑亦從未止息。本來得到眾教友信任的前堂主任林國璋牧師更企圖憑「一人教會」的無稽訴訟強詞奪理、獨吞教會;善樂餘民卻未懼打壓,挺身而出,堅決守護歷代善樂人心血;最後法庭裁定善樂一方勝訴,皆因證據確鑿、事實勝於雄辯。
在社會巨變下,香港信徒均面對無力改變墮落社會的「無力感」,而且,善樂人卻相信改變是由自己開始,「自己珍愛的群體由自己守護」,即使是創堂者,若已離經背道、違背福音精神,則善樂人人皆奮起以真理守護。教會對真理及群體的守護決心,應要成為社會的榜樣。
撥亂反正之際,善樂領袖不忘重建教會的重任,提倡(牧職、制度上)男女平等,開通表述意見的管道,鼓勵又傾又砌,樹立由下而上的氛圍。百廢待興,善樂領袖致力發揮想像力,務求看見堂內各肢體各方面的需要,並積極回應。
公開、透明、合法、可問責
瀆職風波使善樂眾領袖意識到,教會要在時代裏為主作證,所持守的標準不但要與世界看齊,還要更勝一籌。重建中的善樂教會竭力在理財及用人等各方面持守上述標題所提倡的四個原則,唯恐辱沒主名。人事策劃部的成立乃至於後來落實的長老制均是為此,也為建構一個能相互制衡監管的權力框架。
突破堂會思維的大專聖樂事工
縱處官司險境、飽受中傷抹黑,善樂沒有忘記幾位持久在外撒種栽培的忠僕。2018年9月14日,善樂教會假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五樓小禮拜堂舉行「善樂大專聖樂牧養宣教士差遣禮」,正式對多年來新新舊舊走進各院校、服侍各學生基督徒音樂團隊的善樂肢體表達肯定,落實堂會對大專聖樂牧養宣教事工的支援;更突破教會的地域意識形態,拓寬善樂人對「宣教」的想像。堂會不再只把大專聖樂領域視為「外界」的「消耗」,而是把它看成獨特的宣教工場;如此一來,每當大專生能回饋「他們」的堂會,便是「我們」蒙主使用的明證。善樂雖仍是「有形」的教會,她的服侍心懷早已衝出四面牆。
福臨我家,責無旁貸
劫後重生,善樂餘民對於眼前人越發珍重;愛屋及烏,我們的視線落到彼此身上,更落到彼此的家人身上。善樂重建後,家庭關顧事工也如獲新生。善樂現今的牧者長執一直馬不停蹄,四出關懷我們的長者以及善樂人的家屬,適切每個對象所需。如今探訪隊每年募集新血,務求鼓勵更多善樂人加入我們這守望家人的行列。我們還連續兩年舉辦大型懇親活動,鼓勵善樂人廣邀親友參加,促進彼此認識,為日後關顧及福音工作鋪路。
重視靈性啟迪的兒童事工
感謝上主,除了我們寶貝的老友記,善樂也陸續添了不少新生命。為幫助他們早日認識生命的主,長成善樂精兵,幾位兒童導師同勤奮進修,每周無私奉獻,與善樂孩子同行。同時我們也感恩教會裏有資歷深厚的兒童劇專家,從理論到實踐,幫助我們的服侍越添越強。
【四】2019-2022年:嫉惡如仇、上善若水
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加上三載疫情,整個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撕裂與疏離。至於教會,事實上自2014社會運動以來,信徒之間政治立場的歧見也日益嚴重,到2019更是瀕臨決裂。
善樂教會不甘沉溺於蔓延全港的無力感裏無濟於事,遂由牧者牽頭,偕同幾位大專聖樂牧養宣教士,走進各年青人團隊之中,幫助他們審時度勢,擺脫當時社會的情緒勒索氛圍,認定以生(而非以死)相搏之道,立志獻上活祭、為主而活、活出基督。到疫症蔓延、種種無關宏旨的措施和限制張牙舞爪時,善樂也謹遵聖經教訓,竭盡心、性、意、力更新變化,迎接眼前挑戰。我們善用小堂會的彈性和優勢,在依足法規的前提下,拒絕一切非必要的妥協舉措,捍衛善樂群體一個都不能少的價值。同時,善樂也致力居安思危、因時制宜,不斷完善分區聚會安排、增進直播技術,為每次流散作更好準備。
文化藝術,福音載體
此外,我們也設法善用平日閒置的堂址發展新事工。2020年3、4月左右,HeArtz事工誕生,以推廣聖詩粵譯、粵創和粵唱為己任;數年間不斷把善樂人的作品、善樂人的演繹、善樂人的教材和善樂人的點滴與人分享,以樂載道。
2021年12月19日,林思漢傳道與陳曉冬傳道受按為牧師。感謝主,疫情下諸多禁制期間,善樂商借到一個合法地容許數百人一同歡慶、共證神恩的場地舉行按牧典禮。經過20餘年漫長的等待,善樂家終於擁有一位可望長駐的女牧者!歡慶之餘,善樂教會從未懈怠,在這段時散時聚的慢慢歲月裏,牧養方式與內涵每經度身訂造,以適切不同肢體的需要,實踐「人人有團契」的信徒群體。
在KOL(意見領袖)林立的年代,善樂毅然告別「一人教會」、寡頭領導的模式,注重整個群體的靈性栽培,積極實踐「由下而上、又傾又砌」,致力建設「聖徒皆祭司」的教會。
【五】2022年至今:知人善任、從善如流
隨着反修例運動落幕,《港區國安法》2020年起生效,社會環境、政教關係已然變更,基督教會作為社區建設合作夥伴的角色漸淡。教會必須慎思如何在堅守真道的前提下自處;在種種優勢日漸喪失之時,務實求變、裏外更新,迎向時代的挑戰。
三軌並行,權責得衡
隨著社會形勢轉變,善樂逐漸凝聚共識,確立「長老制」,設長老會為善樂教會的最高屬靈權柄,在法制以上仰望元首基督,致力持守及傳承信仰價值。在長老制框架之下,堂會的董事會及堂議會仍然維持其地方堂會的獨立運作;同時,長老亦能帶著善樂教會的託付,冀在世界不同地區拓展上主的國度,實現善樂「三自」:自己信仰自己認可、自己信仰自己守護、自己信仰自己傳承。
向主無愧,善道樂行
善樂歷經風雨起跌、迷途知返;面對外在環境的變數以及內在增長的需要,我們仍須持續長進;這挑戰着善樂領袖的屬靈智慧,也端賴整個善樂群體每一分子的參與。祈願唯一的主繼續引導善樂,使我們活在真道裏,演繹適切於當下的福音。